愛因斯坦所認為的量子力學,和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有不同。
簡單來說,波爾那派的想法,是比較屬於"機率"、"不確定的";而愛因斯坦的想法顯然和他們有分歧。
以量子糾纏來講,波爾所支持的,像是2個紅藍兩色的羅盤,當一個指向紅,另一個必會指向藍,即使兩者距離極遙遠。更大膽的說法是,這兩者間有著特殊的關係,比如說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可以導致整個系統的波包立刻塌縮,因此也影響到另一個、遙遠的、與被測量的粒子糾纏的粒子,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超距幽靈作用",但他卻不支持這樣的說法。愛因斯坦的想法比較像是把一雙手套左右手分別放進不同箱子,並拿到不同地方(距離多遠都可),當你打開其中一個(若是右手),那你必會知道另一個裡頭裝的是甚麼(就是左手啦!),愛因斯坦的結論就是,在你去觀察這個糾纏現象時,他們早就已經決定了彼此的關係,更不可能有甚麼"超距幽靈作用"。
愛因斯坦也為此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上帝不玩弄骰子」
但波爾也反駁說 : 「別再告訴我上帝該怎麼做了!」
在日後的實驗中,似乎證明了愛因斯坦的想法(他認為構成自然世界的粒子,不應該是建立在機率以及不確定上)可能是錯的。例如有名的"'雙縫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無法預側,在什麼時刻,在偵測屏的什麼位置,會有一個粒子抵達。這麼一個無可爭議的結果,是經過多次重複地實驗而得到的。同時也給予了科學家極大的困惑。因為粒子抵達順序的無法預測,意味著沒有任何原由,而發生的事件,這是科學家非常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目前,我們只能算出粒子發射後,所落在哪個位置的機率是多少。
這也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所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yuncertaintyprinciple)",具體指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位置和其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
(以上為本人整理及解釋,如有誤或有問題,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補充(引述自維基百科)
哥本哈根詮釋包含了幾個重要的點子。
- 一個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完全地表述。波函數代表一個觀察者對於量子系統所知道的全部資訊。
- 基本上,量子系統的描述是機率的。一個事件的機率是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馬克斯·玻恩)
- 不確定性原理闡明,在量子系統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被確定。(海森堡)
- 由於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互補原理(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一個實驗可以展示出物質的粒子行為,或波動行為;但不能同時展示出兩種行為。(尼爾斯·波耳)
- 測量儀器是經典儀器,只能測量經典性質,像位置,動量等等。
- 對應原理:大尺度宏觀系統的量子物理行為應該近似於經典行為。(尼爾斯·波耳與海森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