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撥彈演奏之力學分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從古典力學的角度來探討撥彈演奏法的需求。撥彈演奏法發展至今,尚缺乏一套客觀的系統,可以作為演奏法研究的基礎,讓演奏的狀況能夠提昇。描述撥彈演奏發聲的原理,構建一個撥彈演奏的模型,是為了讓演奏者對於樂器的發聲,除了「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以確立演奏法的操作對於樂器發聲之間的關連,最後期望撥彈演奏的技術與聲音的美感得以提升。
觀察一般的撥彈演奏的問題有:
1. 音量小
2. 音色不佳
3. 陰陽聲
4. 彈挑速度不同
5. 彈挑速度不足
6. 雜音大
7. 音量音色的對比小
8. 其他
1. 音量小
2. 音色不佳
3. 陰陽聲
4. 彈挑速度不同
5. 彈挑速度不足
6. 雜音大
7. 音量音色的對比小
8. 其他
要改善這些問題,首先自然是從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來著手,我們必須利用第4部分「撥彈樂器發聲的模型」的說明。在此之前,我們再來談一談演奏的「運動」。運動提供了樂器發聲時所需要的能量,沒有運動樂器就不會發聲。因此,如何製造一個有效的運動系統是演奏的主要課題。一個有效的運動系統除了提供動能之外,還需要抵抗觸絃時碰撞衝擊,以及維持往復運動頻率的高低、耐力與穩定性。
在第2部的「運動」一文中,說明不同運動方式可產生不同程度的運動動能,接下來進一步說明不同運動方式所需要使用肌肉群的關係:
1. 大臂的運動的轉動慣量最大,在相同角速度/角加速度的運動條件下,所產生的動能最大。大臂運動的肌肉主要分成胸部、肩部、與背部三群,在演奏的過程中,這三群的肌肉都必須提供足夠的力量,才能讓運動系統有效的使樂器發聲。一般而言,大臂在演奏一條弦的時候是靜止的,在過絃或掃絃時才會運動。大臂在靜止時,由於演奏運動仍在進行,所以運動大臂的三群肌肉群必須全部用力拉緊,才能提供演奏運動有效的支撐。大多數演奏的問題都是出在這裡。
2. 前臂的運動分成兩種,一種是擺臂,一種是翻腕。這兩種在「撥彈演奏之力學分析 2. 運動」文章中提到,擺臂法所使用的肌肉在大臂,而翻腕法使用的肌肉在前臂。擺臂法所能夠產生的運動慣量大翻腕法十數倍(主要是轉動半徑長短差異的因素),所以擺臂法所能夠較大的演奏力量。這也是我個人常用的方法。翻腕法目前在中國彈撥樂器演奏上經常被使用。使用翻腕法時要注意大臂手肘關節的固定。大臂固定的原因與方法在前段已經提過,而手肘關節是連接大臂與前臂的關節,手肘關節固定時,大臂與前臂的相對位置或所形成的角度就會固定,而固定手肘關節需要在大臂上運動前臂的兩群肌肉(彎曲與伸直)全部拉緊。如果大臂與手肘關節固定不完全,就無法有效的支撐觸絃時的衝擊,造成演奏力量減小。這是使用翻腕法演奏經常見到的現象。
3. 手指的運動主要是大拇指與食指,也就是持撥的部份。大拇指與食指運動的肌肉群位於前臂與手指上。由於一般的持撥法都是大拇指與食指相對,所以構建一個可以提供往返運動(彈、挑)都能均衡使用的持撥系統就相當重要。在手指運動中,大拇指是比較容易的,因為演奏時大拇指的運動與一般手掌打開握緊的動作相似,但食指就不同。為了與大拇指能夠提供相對的作用力,食指主要運動的方向是側向,也就是有如擴指的方向。就如同我們把手掌打開,食指往大拇指側方向轉動所需要用力的方式一樣。這是一般人經常忽略的一個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