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撥彈演奏當中,運動的目的,是將運動所產生的動能,傳遞轉換為使樂器發聲的能量。這個傳遞的過程,相當於兩個物體的碰撞。由於琴絃本身屬於彈性物質,也因此觸絃的過程可視為彈性碰撞。而使樂器發聲的能量,便是琴絃與面板在觸絃時碰撞所產生的彈性位能。而這個儲存琴絃、琴碼與面板間的彈性位能,在撥片釋放琴絃之後,便釋放出來使樂器發聲。
控制觸絃的機制由食指、拇指與撥子所構成,可以稱為持撥系統。持撥系統除了控制觸絃之外,雖然也可以利用本身運動所產生演奏需要的動能而使樂器發聲,但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持撥系統僅負責將運動系統所產生的動能傳遞到樂器上。
觸絃時的碰撞現象:
碰撞的過程,決定能量傳遞的效果。理論上運動體的質量乘上運動速度的平方等於運動動能,碰撞之後運動的動能會逐漸轉換成琴弦與面板的彈性位能。然後藉由持撥機制釋放琴弦的功能,讓琴弦與面板的彈性位能轉為面板發聲的動能。所以,琴弦與面板彈性位能的產生,取決於持撥系統接觸琴弦與釋放琴弦的狀態是否適當,這也直接影響發聲的效果。
(選自http://suona.com/blog/index.php/?p=494 作者:張永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